红碱淖湿地保护区成为鸟类“栖息天堂”。(无人机照片) 马腾 摄
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榆林地处黄河流域中游腹地和黄河“几字弯”中心,是拱卫北方绿色版图和黄河流域生态安澜的重要屏障。
近年来,榆林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贯穿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过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实施“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科技赋能助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近日,在佳县靠近黄河岸边的一座山峁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植树造林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作人员操控一架大型无人机将一捆黄刺玫苗木缓缓吊起,随即迅速攀升穿梭在群山中,将树苗运抵陡坡植树点位。
长期以来,受立地条件影响,苗木运输效率低、后期管护难度大,一直是沿黄土石山区绿化造林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春季造林期间,榆林共投入71台无人机用于苗木投运,累计完成苗木空中运输174万株。“以前主要是通过人工运输苗木,一个10至20人的造林班单次运输苗木需要半小时以上,现在无人机两三分钟就可以完成。”佳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任飞林说。
借助无人机搭建空中树苗运输通道,在有效解决因地势陡峭、运输缓慢、安全隐患等问题的同时,减少了运输过程中对苗木的损伤,提高造林成活率。“在土石山区造林,人工运输苗木的成活率约为50%至60%,而通过无人机投运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任飞林表示。
从人背肩扛搬运树苗,到无人机精准“空投”,榆林以科技赋能让青山更绿,助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这只是榆林持续推进生态改善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榆林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采取人工造林种草、飞播造林、退化林修复、退化草原改良等措施,每年实施营造林及种草面积100万亩以上,为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了重要贡献。“十四五”期间,榆林将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碳汇林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坚决防范毛乌素沙漠二次沙化风险,计划完成营造林5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8%,推动区域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生态治理模式
近日,30多名来自尼日利亚、埃及等8个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的生态环保领域专家学者,专程赶赴榆林参观考察治沙工作。他们先后深入陕西省林业科学院治沙研究所、榆阳区小纪汗林场、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小壕兔风光发电项目等地,实地了解榆林防沙治沙的经验做法和显著成效,并在义务植树基地与当地民众一同体验沙地植树的乐趣。
“这里曾经像撒哈拉沙漠一样,但现在看起来就是一片绿洲,一切都源自榆林人民的不懈努力。非常荣幸能目睹这一切。榆林的荒漠化防治,是非洲学习的最好榜样!”埃塞俄比亚埃塞季马大学高级技术顾问德雷杰·塔非斯说。
翻开榆林征沙治土史,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榆林儿女与风沙抗争,几十年来不断创造着防沙治沙奇迹,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探索出植治、水治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兼顾,乔、灌、草相搭配的科学造林模式,涌现出以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等为代表的治沙英模,走出了一条治沙造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的榆林,绿色已成为最耀眼的色彩。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榆林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模式,也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防沙治沙、环境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初夏的米脂高西沟村绿意盎然,美景如画。5月20日,在村子的大田,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农户们正忙着翻地,准备种植蔬菜。“今年,我们通过流转30亩土地建设,计划打造豆角、茄子、辣椒、西红柿等蔬菜为主的采摘园,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集研学旅游、农事体验、蔬菜采摘等于一体的生态乡村游,带动村集体增加收入。”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
作为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老典型”,曾经的高西沟却是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从20世纪50年代起,高西沟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山、水、田、林、路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创造了林地、田地、草地各占三分之一的土地利用“三三制”经营模式,把一个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山沟建成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
治黄百难,唯沙为首。曾几何时,由于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榆林每年输入黄河泥沙占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为保障黄河生态安全和长久安澜,近年来,榆林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以草固沙、以林拦沙、以坝留沙,不断减少入黄泥沙量。如今,全市年流入黄河泥沙量由过去的5.3亿吨减少至2.12亿吨,“一碗水半碗沙”已成为历史。
构建全域生态保护治理新格局
从“黄”到“绿”,再由“浅绿”变为“深绿”……防沙治土带来的不仅是榆林版图的颜色之变,更有生态改善后绵延不绝的民生福祉。
眼下正值遗鸥繁殖季,在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自然保护区,近5000巢遗鸥在湖心岛上筑巢产卵、孵化幼鸟,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摄影创作、旅游观光。
遗鸥是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指示物种。近年来,随着湿地生态功能日益彰显,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红碱淖已经成为野生禽类和珍稀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珍禽遗鸥的最重要繁殖与栖息地。目前,保护区鸟类种类达到195种,其中遗鸥繁殖数量达4980巢,并于2023年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下一步,我们将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严格按照国家重要湿地保护管理要求,坚持一手抓资源保护,一手抓生态修复,认真做好生态移民、湿地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贺和平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榆林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抓好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建设,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榆林,全力构建集生态、水资源、农业及绿色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全域生态保护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