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热点聚焦 政治党建 社会法治 文体旅游 科教卫生 专题报道 三秦纵览
荟萃网 > 文体旅游

风云变幻的“九边重镇”如何书写跨越千年的传奇?

发布:2025-03-03 来源:央视一套
分享到:

这里有4300年前的石峁城址,1600年前的大夏故都,400年前的“万里长城第一台”,红山夕照中,倒映九边重镇的风云变幻。这里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蒙汉互市,商贾云集;南腔北调,兼容并蓄;这里是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是他不平凡的故乡。600余年前,历史以“种榆成林”为这座城市命名。这里是陕西榆林。

九边重镇居其首

春节期间,榆林大街小巷处处都是民俗大会演的舞台。这场活动中最让人期待的,就是尽显陕北人热烈与豪爽的横山老腰鼓。横山老腰鼓不单独具气势,每个动作也都暗藏玄机。

鸣长号:战斗开始;敲鼓:令行禁止;踢场子:冲锋陷阵。伞头作为指挥与统帅,手持大旗,引领着队伍前进。横山老腰鼓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排兵布阵的艺术,这正源于榆林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

榆林地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上,这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自然分界线,它的西北一侧以牧业为主,另一侧则以农业区域为主,故而形成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天然的分界线、交融线。

它北部的毛乌素沙地整体地势相对平坦,是北方势力的骑兵南下向中原腹地推进的快速通道。

早在秦代,著名将领蒙恬就在这里“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北击匈奴。

明代弘治年间,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北部沿长城防线上,陆续设立九个军事重镇,拱卫京师安全,史称九边重镇。其中的延绥镇后来通称榆林镇,处在九边重镇的中间位置。

南塔北台中古城

榆林古城南面是凌霄塔,中线是串起六座城楼的骑街,北面是镇北台,它们在一条轴线上,共同守护榆林,俗称“南塔北台中古城”。

凌霄塔始建于明代,亦名文笔塔,位于榆林城南榆阳桥东侧山峰上。从凌霄塔眺望古城,就可以看到榆林古城的空间格局。

以中间的南北大街为主轴线,六座骑街城楼横跨在这条不到两公里的主街上,各楼下均设门洞,车辆皆可通行。

古城楼阁均与街巷路网相接,如遇强敌来袭,可封闭楼阁的门洞,并拆取房屋建筑材料筑起临时城墙,层层防御,抵御来袭。

历史上的星明楼有报时预警作用,凯歌楼则是古时庆功报捷的地方,万佛楼表达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文昌阁蕴含了大家对文运昌盛的期盼。钟楼是中西合璧的造型,二三层墙面设置了欧式的拱形门窗,第四层又是一个中式仿古的重檐八角亭。

骑街的六座城楼是榆林古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承载着这座边塞之城的独家记忆。

万里长城第一台

在这样一个边塞之城,年轻人不着汉服着甲胄。他们日常的乐趣,莫过于身着甲胄,漫步古迹之中,必打卡之处,就是镇北台。

镇北台位于榆林北面红山之巅,与当时的长城连为一体。20世纪90年代,我国发行了一组万里长城系列普通邮票,一套24枚,以“分”为单位的最大面值就是“镇北台”。

30余米高的镇北台台顶,是长城重要的军事要塞和瞭望所。

从镇北台往东,长城一路延伸至山海关,向西直至嘉峪关,镇北台居中,连续不断的烽火墩台形成一道畅达无阻的通讯网。据《明史·戚继光传》记载:“延袤曲折二千余里,不过三个时辰可遍。”由此推算,信息传递速度可达每小时约170公里。

明长城在榆林境内有1000余公里,沿线设置了数十座囤积兵马的军事据点,负责瞭望攻守等任务,称为“三十六营堡”。榆林城对三十六营堡行使管理、调度等行政职能,构成横跨千余公里、一体联动的军事防御体系。

陕北味儿的《茉莉花》

当地民歌《张生戏莺莺》,与江苏民歌《茉莉花》词曲相似,却韵味不同。当南方的小调长期与北方粗犷的民歌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曲调曲风,就是今天的榆林小曲。

明清两代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教育兴盛,科举录取人数远超北方,朝廷将江南文人派到榆林等北方地区做官,他们在这里开展倡导教育、改进农业、推动商贸等工作,俗称“南官北座”,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八方融合,是榆林一直未变的基因密码。节日夜晚,曾经南门外侧加筑的御敌瓮城,如今已变成了欢歌的舞台。

一川文字 满河经典

曾经的边塞风云印记在营堡的城墙之上,也被镌刻在榆林的山水之间。塞上碑林——红石峡,位于镇北台往西两公里的红山脚下,东西对峙,峭拔雄伟,约350米的河谷两岸,保存着160余方不同时期的石刻。

悠悠红石峡,一川文字,满河经典,蒙恬、李广、韩世忠等历代名将都曾在此守卫边疆,“威震九边”“雄峙金城”“还我河山”“汉蒙一家”,一笔一画中,尽显边疆志士满腔边塞豪情和磅礴的家国情怀。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3月3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文脉春秋》,邀您一起走进千秋忠勇的九边重镇——陕西榆林。

编辑:宋星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