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桃居住桃花村,茅屋草舍在桃林。桃夭虚度访春讯,谁向桃园来问津……”3月27日,在渭南市华州区剧团的排练室,清越的琴音与苍劲的吟唱交织成独特的韵律,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崇德正在教学生弹奏月琴,演唱皮影戏经典剧目《桃园借水》。
琴声悠扬,两个年轻人学得专注,老人教得投入。阳光透过窗户,在布满岁月痕迹的皮影道具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这项古老艺术的千年沧桑。
吕崇德与皮影戏的缘分始于少年时。“那时候,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渭河两岸的村落都会支起白幕、搭起戏台,皮影翻跟头、耍花枪,看得人舍不得眨眼。”吕崇德说。从那时起,一颗热爱皮影戏的种子就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为了多看多学,年少的吕崇德追着皮影戏班跑遍了渭南的十里八乡。20岁时,他拜皮影戏表演艺术家潘京乐为师,开始正式学习。
“父亲说学皮影难以养家糊口,村里人也不看好。”吕崇德说,他白天挑担搬箱给老师傅们打杂,入夜后蜷在后台揣摩唱腔。
“师父说皮影演唱要‘声出金石,气贯长虹’。每天天刚亮,我就站在河滩边吊嗓子。日复一日练习,只为有机会能登台表演。”吕崇德说。
皮影戏的奥妙尽在幕布后的方寸天地。小戏台有大乾坤——签手、前声、上档、下档、后槽等5人各司其职,默契配合。尤其是前声,既要唱得精彩,又要掌控全场节奏。
吕崇德记得初次担任前声时的窘迫:“第一次表演时,我不懂‘饱吹饿唱’的道理,开戏前啃了3个馍,唱到高音处险些背过气去,下台后手心全是汗。”第一次的窘迫没有动摇他学习的决心,反而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从此更加勤奋练习。
在严苛的训练下,吕崇德练就了“一声压五弦”的绝活。鼎盛时期,皮影戏班一年大约演300天。一有演出,十里八乡的村民就扛着板凳来看戏。“前声开腔,月琴定调,签手让皮影在幕上翻18个跟头,满场叫好,比过年还热闹。”提起当年的盛况,吕崇德眼睛发亮。
最让吕崇德引以为傲的是带着华县皮影戏走出国门的经历。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看到幕后仅5位艺人便能演绎出千军万马的恢宏场景,观众被东方艺术的神奇魅力所折服。“有的观众围着幕布琢磨半天,还非要掀开看看是不是藏了机器。”吕崇德笑着说。
到了21世纪初,戏台日渐冷清,吕崇德依然坚守着,几十年如一日锤炼皮影技艺,默默守护着这门古老的艺术。“只要还能唱,我就继续。但我盼着有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吕崇德说。
如今,80岁高龄的吕崇德依然活跃在皮影戏的传承一线。每周二到周四,吕崇德在剧团开设传习课,通过“以戏带功”的教学方式,让年轻人从《桃园借水》《卖杂货》这些简单剧目入手。除了在剧团里授课,吕崇德还经常在高校举办皮影戏艺术讲座,与中小学校合作开设皮影戏社团,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皮影戏的魅力。他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学,皮影戏就一定能够传承下去。
在吕崇德和当地皮影艺人的带动下,华县皮影戏正逐渐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吕崇德的学生中,有的已经成为专业的皮影艺人,有的则在其他领域传播皮影文化。
“皮影戏表演是我愿意用一生去守护的事业。”吕崇德说,“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皮影戏、爱上皮影戏,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夕阳西下,剧团排练室的灯光次第亮起。八旬老人轻拨琴弦,青年学生的声音青涩却充满朝气。皮影人物在光影间翩然起舞,仿佛穿越时空的使者,讲述着坚守与传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