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热点聚焦 政治党建 社会法治 文体旅游 科教卫生 专题报道 三秦纵览
荟萃网 > 文体旅游

清明:梨花风起 秋千摇曳

作者:孙亚婷
发布:2025-04-10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

4月4日,清明。天地澄明,当春风拂过新绿的柳梢,溢香的梨树荡起的不只是飞舞的梨花,还有秋千。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重要习俗。这一传承千年的古老游戏,已成为清明节气最生动的符号,将慎终追远的肃穆与踏青嬉春的欢愉融为一体。

今天,让我们循着秋千的摆荡和人们的欢笑,感受春日的自由明朗,触摸清明的文化脉动。

春日竞竖秋千架

秋千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较早的游戏。基本玩法是人坐或立于秋千横板之上,利用自身力量或别人的推动前后摇荡。这种钟摆式运动,能给荡秋千者带来愉快体验。

荡秋千是人类基于早期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发明与创造。据专家考证,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或早或晚都出现过类似的运动。

荡秋千在我国源远流长、广为传播。古代的荡秋千是如何起源的?

有人推测,早期人类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为了获得难以采摘到的高处、远处的果实,利用藤条或绳索荡来荡去,从而出现了荡秋千的原始形态。也许最早的秋千架就是天然长成的一棵树或两棵树,我们的祖先利用树上垂下来的藤条荡起最原始的秋千,从而摘到树上的果实。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秋千本为“山戎之戏”,齐桓公北伐山戎时,将秋千作为战利品带入中原。春秋战国时期,秋千游戏的流行,使得民间娱乐活动更为丰富,秋千的形式也不断变化和发展。汉武帝时,民间的秋千传入宫廷,成为后宫女子喜爱的活动。唐宋之后,荡秋千成为重要习俗,遍及全国,蔚然成风。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年间,每至寒食节,宫中“竞竖鞦韆(秋千)”,供嫔妃们娱乐。到了元明清三代,清明节被定为“秋千节”,皇宫里设秋千供宫人玩耍。

古人认为,秋千作为在寒食、清明前后的主要娱乐活动,若不戏,一年便会满腹遗憾。唐代文人有关秋千的作品中就有相关内容。

韩愈的《寒食直归遇雨》中写因为寒食遇雨而“不见红球上,那论彩索飞”,让人很是扫兴。节日过后,秋千多被拆下来,人们的心情更是低沉,正如韩偓《闺怨》所言:“初坼秋千人寂寞,后园青草任他长。”

由于寒食、清明已至暮春,李商隐在诗中写秋千与老去的春天一样,成了感伤的回忆:“今日寄来春已老,凤楼迢递忆秋千。”诗中流露出作者惜春、叹老等情感,也反映了寒食、清明戏秋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如今,人们依然喜爱荡秋千,尤其是少年儿童。秋千有助于人们调节情感,锻炼身体,作为世代流传的民俗活动,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

鸳鸯秋千荡春风

荡秋千的过程是人体与秋千协调统一的过程,当双人或多人荡秋千时,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在最少的摆荡次数和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最高处。

富平县美原镇的吴东无底鸳鸯秋千结构独特、造型巧妙,有单打、男女对打、两人竞打、站打、坐打等形式。

据当地老人介绍,过去渭北干旱,本该“雨纷纷”的清明时节也不见点滴雨水,先辈为了祈雨,便在村中空地竖起一根十几米高的木杆,希望能“一杆戳破天,甘露降人间”。

那为什么又叫“无底鸳鸯秋千”呢?吴东无底鸳鸯秋千的省级传承人徐三来告诉记者,“鸳鸯”是缘于一对青年男女因荡秋千而结为连理的传说,“无底”则在于秋千的结构。

“我们将两三个碌碡、一个鼓石、一个铁球和一根约20厘米长、8厘米粗的支木,以及一根5米至6米高的立柱、用彩灯等装饰的旗杆,从下至上叠放竖立。每当秋千荡起,铁球随之缓慢滚动,立柱也随着铁球的滚动而轻微晃动,惊险、刺激、有趣。”徐三来说。

3月30日,美原镇吴村村吴东组扶起的秋千架前,围了一大圈村民。荡秋千的人如同飞燕般穿梭,欢声笑语伴着随风轻响的铜铃,场面热烈。

为了迎接在清明节当天举办的“荡起快乐 传承文化——2025年清明吴东无底鸳鸯秋千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提前10天便架起了秋千。

游客刘洪体验后说:“太刺激了!当秋千荡到最高点时,对面那个姑娘再次蹬腿发力,那一瞬间,我感觉我们都在赌谁先眨眼。”

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徐三来喜笑颜开。他说:“秋千大赛是村民自发组织的,场地准备、赛程制定等工作都完成了,但最重要的事项是保障人身安全。这几天试荡,我们一直反复检查,加固维持秋千柱稳定的6处绳桩。此外,我们还协调了镇卫生院设置临时医疗点。清明节当天,还有传统文艺表演。”

秋千古会人如潮

在陕西,荡秋千不仅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还是承载地方记忆的符号。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蒲城罕井秋千、华阴司家秋千会、吴东无底鸳鸯秋千、南社秋千。

3月27日,记者来到华阴市孟塬镇司家村,恰逢一场春雪。村头秋千文化园里的海棠花开得正盛,冷风一吹,花瓣与雪翩翩起舞。几个贪玩的孩童紧了紧衣服,在园内荡着秋千。最终,在母亲的呼喊下,他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秋千文化园是华阴司家秋千会的“活态博物馆”,园内各种秋千架长年不拆。华阴司家秋千会创始于清咸丰年间,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华阴司家秋千会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司少南介绍,司家村古称“南孟屯”,过去是扼守军事要冲潼关的驻军之地。相传,清朝有个姓胡的将领擅长体育竞技,为了强健士兵身体、活跃军事生活,架了多处秋千,让士兵以荡秋千为乐。这批士兵离开后,当地村民把荡秋千传承了下来,并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举办一定规模的秋千会,直至今天。

“每到秋千会,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会来,村子还会组织表演戏曲、杂耍来助兴。来的人越来越多,古会就变成了‘商贸中心’,人们还会趁此进行商品交易。”司少南说。

司家村秋千有架子秋、线轮秋、牌楼秋、八卦秋、熊跌膘、火箭秋等近20种传统和创新秋千,制作原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量材而用,随用随选。

“我们的秋千和其他秋千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秋圈。”司少南说,“制作秋圈,要选用韧性强的榆木,缠上布条浸水,然后在火上来回烤。几个人共同拧转木料,一直到成形。秋圈穿过横架,系上绳索,摆动起来灵活自如,几乎没有声响。”

最让司少南欣慰的是,司家村为了保护传承好秋千文化,成立了司家秋千管理委员会,召集爱好秋千的艺人一起切磋打秋和制秋技艺。

“今年清明的秋千古会,我们要好好办,让更多游客来此体验种类丰富、原汁原味的司家秋千。”司家村党支部书记司钢为介绍。

文旅融合体验新

陕西秋千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既依赖非遗传承的系统性活化,也离不开文旅场景的创新利用。

陕西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南部的紫峨寺景区山势险峻,石窟密布,栈道险绝。景区打造的“悬崖秋千”与玻璃观景台相连,高70余米。游客可以在这里荡秋千,将美景尽收眼底。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内,各种各样的秋千遍布各个景点。浮云台120米高的悬崖秋千、孔雀湾静谧的瀑布秋千、黑沟里神奇梦幻的月亮秋千,让游客获得刺激、惬意、浪漫的多重体验。

春暖花开,许多景区还巧妙地将花海与特色秋千体验相结合,打造出兼具观赏性与互动性的沉浸式打卡场景。游客不仅能漫步于绚烂花海中,还能体验形态各异的秋千。

花开风下舞,草长春意浓。趁着春光大好,不妨外出赏花、荡秋千,享自在慢生活。


编辑:刘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