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内卷式”竞争引发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由于行业“内卷”,部分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以“零首付”“零利息”等手段压低价格。这种“内卷式”竞争不仅导致行业利润率降低,还让许多企业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内卷式”竞争看似是企业“各凭本事”的市场行为,实则反映出营商环境的结构性问题。因此,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答题之一。
近年来,陕西省围绕破壁垒、建机制、强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地方政府从“拼政策”转向“拼服务”,全省各地在减税降费、简化审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优良的营商环境,既要在“降成本”上下功夫,还要在“增价值”上做文章。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关键在于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协同发力、相得益彰的营商环境新格局。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清理歧视性补贴,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江苏、浙江等地试点“负面清单+信用承诺”制度,对违规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值得借鉴推广。同时,要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让企业从“跑关系”转向“拼实力”。
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挥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不仅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减负松绑,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应从“政策比拼”转向“生态营造”,从追求短期GDP增长转向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通过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解决系统性问题,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力。当企业不再困于“价格战”的零和博弈,当地方政府摆脱“政策补贴”的路径依赖,引导企业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营主体的创新红利、质量红利、品牌红利才能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