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热点聚焦 政治党建 社会法治 文体旅游 科教卫生 专题报道 三秦纵览
荟萃网 > 政治党建

板蓝根为何“跨界”成青菜

作者:孙萍
发布:2025-04-10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

当西安盒马货架上的板蓝根青菜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春菜”,这一看似寻常的消费现象,实际蕴藏着农业科技的深层密码。板蓝根“跨界”成青菜,这场舌尖上的“绿色变革”,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农业科技发展的新空间。

板蓝根青菜的走红绝非偶然,它是科技长跑与消费升级的完美邂逅。板蓝根青菜是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中心历时17年研发出的新型蔬菜,将板蓝根的抗病毒基因导入油菜中,使其具有特定营养成分和药用功效。这项技术,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人们健康饮食的新需求。当消费者为“养生菜”买单时,不仅是餐桌上多了新品,更是科技对高品质生活的承诺。对于坐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陕西而言,这种“药食同源”的研发范式极具启示。比如秦岭腹地的绞股蓝等物种,是否也能通过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培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功能性农产品?当“土特产”被注入科技基因,陕西农业将加速从产量竞赛向价值层级跃升。

板蓝根青菜的走红,不仅在于实验室里的基因重组,还在于从育种到餐桌的全链条创新。云南板蓝根青菜种植基地,采用真空预冷保鲜机,比传统的蔬菜降温用时更短,从而加快了蔬菜从地头到餐桌的过程;盒马的订单式农业,确保蔬菜稳产稳销。对陕西而言,若能借鉴“实验室+种植基地+新零售”的协同模式,三秦大地很可能“孵化”出比肩板蓝根青菜的更多“明星产品”。

板蓝根青菜的走红,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云南种植户迎来高价收购板蓝根青菜仍供不应求的局面,成功打破了传统农业“低效、低值”的魔咒。陕西要想把冬闲田变成功能性作物“试验场”,把黄土高原变成生物技术的“培养基”,不是没有可能。这种“从实验室到田间再到餐桌”的价值裂变,充分印证了农业创新的法则,农作物的附加值既藏在实验室的试管里,也孕育于消费场景的想象中。

编辑:郭凤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