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灞桥纸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西汉
出土地:西安市灞桥区
年龄:2100岁左右
户籍登记时间:1957年
现住址:陕西历史博物馆
两汉时期,各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造纸术、地动仪等发明在科技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世界大多数地区还在用兽皮刻字、泥板记事时,中国工匠已从最平凡的草木中淬炼出奇迹。普通的麻草,经过多重工序化作能承载千年文明的载体——纸。
壹 西汉古墓中的神秘纸片
1957年,西安市东郊灞桥砖瓦厂的工人们在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座西汉时期的土室墓葬。考古人员得知消息后赶往现场,在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发现了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这是西汉时期的纸张?
这一发现让考古人员惊喜不已。他们细心地将粘在铜镜上的纸片剥离,发现大大小小的残片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因这些纸片出土于灞桥,专家给其定名“灞桥纸”,并根据同时出土的其他文物判断,它们的出现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
这些神秘的纸片呈暗黄色,纸面较为平整、柔软,呈薄片状,有一定强度。出土时,很多人认为它是丝麻纸。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对纸片进行了化验。结果表明,这是由3种麻类纤维所造的纸。
1974年,研究人员对灞桥纸进行了复验。在显微镜下,研究人员比较了灞桥纸的纤维与国产线麻、黄麻、洋麻、亚麻等几种韧皮的纤维形态,发现灞桥纸的纤维细胞壁较厚,胞腔稍宽,纤维末端细长,顶部为钝形,与线麻韧皮纤维的特征近似。
经专家判断,灞桥纸的主要原料是线麻和少量的苎麻。
“这些纸片质地比较粗糙,表面也不够光滑,原料只经历了切断、蒸煮、舂捣等简单的处理过程,制作方式比较简单,上面没有字迹。根据这些特征,目前普遍认为它们是用来包裹铜镜的包装纸或垫纸。”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谢双双介绍。
贰 为研究造纸技术提供实物资料
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亭遗址出土罗布淖尔纸;1973年,额济纳旗汉代居延遗址出土肩水金关纸;1979年,甘肃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出土马圈湾纸……
20世纪以来,随着纸状物多次出土,中国造纸术起源的争论随之形成百家争鸣之势,极大地推动了对造纸术的深入研究。
专家分为两派。一方支持蔡伦改良说,认为西汉时就已有纸,东汉蔡伦只是造纸术的改良者;另一方支持蔡伦发明说,认为造纸术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的。
支持蔡伦发明说、否认灞桥纸是纸张的专家认为,纸要经过切料、沤煮、舂捣等基本工序,西汉出土的麻纸是纺织品的纤维,没有经过必要的造纸工序。灞桥纸之所以形成薄片,是由于自然堆积的麻纤维在铜镜的压力下形成的,不是纸。
支持蔡伦改良说、认为灞桥纸是纸张的专家认为,灞桥纸是经过造纸的基本工序制作出来的,而非堆积物压成的。铜镜的重量不可能把自然堆积的麻纤维压成片,即使压成片,也无法分层揭开。而灞桥纸出土时,若干张叠在一起,全部可以分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陈彪指出,争议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纸”。造纸研究专家王菊华强调,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切断、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一系列工序,制成的具有广泛推广和使用价值的纤维薄片,称之为纸。
科技史学家潘吉星认为纸的范围更大,纸是植物纤维经物理和化学作用提纯、分散后,浆液在多孔模具上滤水形成湿纤维层,干燥结成薄片状,用作书写、印刷和包装等用途的材料。
因此,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虽然灞桥纸的加工程序较简单,但依然是最早的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纸张,为可书写纸张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灞桥纸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和造纸工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后汉书》中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蔡伦以树皮、麻头、破布等廉价原料替代蚕丝,通过碱液蒸煮、纤维帚化等工艺,造出了质地均匀的蔡侯纸。自此,纸张从贵族书斋逐步走向市井街头,知识开始以更便捷的方式传播。
叁 传播文化的研学体验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张为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充分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陕西历史博物馆依托特色藏品资源,设计多种多样的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古代科技的优秀成果。
“藏在博物馆里的古代发明”系列课程聚焦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成就。通过参观灞桥纸等文物、互动体验造纸术等环节,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的中国“智”造。
除了面向国内学生,陕西历史博物馆还通过研学活动,让世界了解中国古代造纸工艺。调制纸浆、抄纸、装饰、晾干、装裱……2024年4月,美国旧金山法美国际中学初中团的15名师生以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名师生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体验了“古法造纸”。
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在这场“古法造纸 独具‘浆’心”主题研学活动中,学生走进博物馆近距离观察、欣赏珍贵的历史文物,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物质文化和科技成就。尤其是通过学习灞桥纸相关知识,外国青少年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以“纸”为媒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早在古代便已存在。中国的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欧洲等地,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阿拉伯帝国包括撒马尔罕、巴比伦、大马士革等地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了多家造纸工厂。阿拉伯帝国的势力到达北非之后,造纸术也传至此地。之后,造纸术从北非传往西班牙与意大利,进而传播到整个欧洲。
进入工业时代,纸张的演变折射出人类对效率与环保的双重追求。18世纪,在欧洲机械造纸机的轰鸣声中,木材取代传统麻纤维,实现了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再生纸”技术的兴起,实现了废纸的回收再造,让古老的智慧在可持续发展中焕发新生。
造纸术的传播是技术的流转,更是文明的传播。岁月更迭中,我们仍能看到灞桥纸残片的麻纤维蕴含着古人对于技术的追求。这种诞生于东方桑麻间的发明,不仅改写了人类记录文明的方式,还在每一次折叠、印刷、分发中,让人类思想的火花得以燎原。
真正的文明从不囿于地域,而是宛如纤维在水中交织成纸。人类也在交流碰撞中,编织出共享未来的智慧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