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网 > 热点聚焦

六年深耕硕果累累 上合农业基地成国际合作新标杆

作者:付玉玮 袁婧枝 刘雨生 苏漫琳
发布:2025-04-24 来源:群众新闻
分享到:

4月24日,由陕西日报主办的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全国主流媒体杨凌行主题采访活动聚焦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这座承载着“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重要倡议的国家级平台,在6年建设中已从蓝图变为现实,成为我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对外合作的“金字招牌”。

项目矩阵筑平台搭建合作硬支撑

俯瞰杨凌,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的银色建筑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不仅是上合组织农业部长会议的永久会址,更是各国农业官员、专家碰撞智慧的“国际会客厅”。

6年来,基地以项目为支点,相继建成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国际联合实验室、杨凌综合保税区、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等平台载体。此外,还积极参与建设多边交流机制,从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博览会,到承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农业部长会议、首届中国—中亚农业部长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农业大学校长论坛,该基地为推动农业合作搭建广阔平台。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基地自建设以来,组建了种业、果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机装备制造、食品工程、畜牧产业等六个产业中心。坚持把国外高新技术和装备“引进来”,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占比超过20%,先正达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西北中心落地基地在杨凌建成投用,有效缩短了部分农业科技的研发周期,节约了研发经费,此外,还建成中乌、中哈、中吉等10个农业科技园区和20个实训基地,110多个农作物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动100余项农业科学技术在上合组织国家应用,海外推广辐射面积3000多万亩。

软硬联通绘新景绘就交流新图景

倡议发出6年来,农高会上的“上合面孔”越来越多,“上合元素”不断凸显,以上合组织国家农业交流合作为主题的会见、对接、洽谈和展览、论坛、推介等国际活动密集举办,杨凌的“国际会客厅”地位日益凸显,成为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和加强我国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窗口。

在人才培养的“蓄水池”里,国际化教育网络正持续扩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建设纳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对华国事访问框架成果,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古利斯坦国立农业大学签署了共建现代农业学院的协议,已经招收职教学生100名,开创了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的先河。截至目前,基地已培训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官员、技术人员2000多名,举办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农业技术远程培训讲座37期,3.7万人次在线参与学习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

目前,以扶贫专项培训、农业技术援外培训、留学生培养和设立海外分校等四种培养方式,集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推广服务于一体的国际人才教育培养格局已全面形成,数以千计的曾在杨凌培训的政府官员、农技人员等专业化农业科技人才活跃在上合地区国家的各个领域,为这些国家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产能合作新引擎科技示范结硕果

科技示范推广是上合农业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节水示范园,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让棉花产量提升50%,节水量达50%,投资成本降低40%,这套“杨凌造”设备正被复制到10个上合组织国家的115个示范项目中,辐射面积超3000万亩;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苹果示范园推广矮砧集约栽培技术,亩均增产300公斤以上;在哈萨克斯坦等国建成10个境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完成115个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品比试验和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制定作物生产标准7项、生产技术规程11项,辐射面积达3000多万亩……“中国种子”已然成为当地农民的“香饽饽”。

在杨凌自贸片区,京东俄罗斯国家馆的货架上,西伯利亚蜂蜜、哈萨克斯坦亚麻籽油等商品琳琅满目,年均销售额突破2亿元。这个依托基地搭建的电商平台,已成为上合组织国家特色农产品进入中国的“直通车”。更令人瞩目的是产业协同的深度突破:西安爱菊粮油与哈萨克斯坦开展“订单农业”,每年通过中欧班列运回10万吨优质粮油,西安爱菊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已经成为中哈农业合作的典范。

站在新的起点,上合农业基地正朝着“国际一流农业交流合作平台”的目标加速迈进。从黄土地到中亚草原,从技术输出到规则共建,这座矗立在丝路原点的“农业合作灯塔”,正用6年的扎实耕耘,书写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篇章。(群众新闻记者:付玉玮 袁婧枝/文 刘雨生/视频 苏漫琳/图片)

编辑:刘嘉婧
分享到: